看漫画 首页 校园春色 东方玄幻 乡村爱情 都市激情 家庭乱伦 娱乐明星 排行 全部
搜索
今日热搜
消息
历史

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

「 去追一部小说 」
查看全部历史
收藏

同步收藏的小说,实时追更

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

「 去追一部小说 」
查看全部收藏

金币

0

月票

0

第3章 【三国无双】天下归心·下卷

作者:flyingangell 字数:30174 更新:2024-11-09 20:22:20

  [chapter:──三国无双同人·《天下归心》·魏军阵营·曹操中心──]\r

   \r

   作者有话说:\r

   \r

   ※有一些NC17的描写。\r

   ※女性向,耽美。\r

   ※基本以《真·三国无双》游戏为蓝本。但也参照了《三国志》系列游戏,以及《三国演义》和《三国志》历史。\r

   ※各种不靠谱的自我发挥,胡乱妄想。\r

   ※所以说基本就是想到哪儿算哪儿的写法。\r

   ※不要讨论历史真实性啦……\r

   ※人物各种OOC好无奈!\r

   ※以上有任何一条不喜欢,都请勿阅读。\r

   ※更新之后补上了注解。\r

   \r

   [newpage]\r

   [chapter:六·张辽•凤堕赤壁]\r

   胯下骏马口鼻喷出白沫,踏过泥浆,一步步重逾千钧。\r

   实在不能更快了。\r

   张辽眉头紧蹙。此前为横渡沼泽,曹操以伤兵作铺路石,率一队精锐铁骑横冲过去,活活将人都踏成肉泥──方得脱身,前行不足三里,又遭埋伏暗算。不知是周瑜或诸葛亮的主意,在泥潭之上覆了麦秆草皮,乍看如同平地。仓促间奔过去,马匹统统深陷其中,寸步难行。伏兵趁机一拥而上,逼得大军不得不弃马而战。\r

   泥潭中行动坚难,骑兵失了战马,重甲长刀便成负担,反不如步卒灵活。顷刻间混战一片,死伤无数,来不及细算。\r

   待得张辽杀出重围,乱军中已不见曹操踪影。他心中惊惧,慌忙抢下一匹幸存的战马,向华容道追去──此路往江陵,狭隘难行,难以布兵埋伏。张辽自信知晓主公心性,此时必舍大路而走此处。\r

   奈何另有人同他一样心思。华容道隘口,赤兔马[1]昂首而立。青龙偃月刀倒映月光,如一泓秋水。\r

   那是武圣关羽。一人一马,便拦住所有去路。\r

   曹操持青锋宝剑,气喘吁吁:「……若杀吾,今后便是孙家天下。刘备无立锥之地,何以自保?你想清楚。」\r

   关羽不动声色,忽地挥刀。\r

   「住手!」张辽大喝。眼看救不得了,他几乎连心都停跳。\r

   刀锋在曹操咽喉前三寸处,堪堪停住。\r

   「昔日蒙丞相之恩,今时不能无义。」关羽目光如炬,「这一刀,只当是斩去旧事。」\r

   张辽奔到眼前,横刀立马将曹操护在身后,惊魂未定──也知道关羽言出必践,不必再战。然而心中余悸,却是控制不了。\r

   「此番一去,便是恩断义绝。」关羽缓缓收刀,「他日再见,必取阁下首级。」\r

   一语既毕,又向张辽颔首──同一句话,说给曹操,也说给张辽。昔日关羽客居[2]曹操麾下时,曾引为至交。而今各为其主,也是无可奈何。\r

   张辽将曹操拉上马背,坐在自己身前。策马缓步自关羽身边过,忍不住几番侧目──关羽并非不知曹操笼络之心,仍全意侍奉刘备,只因相信那「仁德」二字,能救天下于狼烟烽火。\r

   「仁德」又是什么?\r

   \r

   「刘备使关羽单枪匹马守华容道,必是料到吾此时兵马折损殆尽,关羽一人即可取吾性命──这是最后一步棋。前方应再无伏兵。」\r

   出了华容道[3],回首已不能见来时路。四下一片荒野,万籁俱寂。流云蔽明月,唯有薄雾如烟,铺了遍地。\r

   时值隆冬。入了夜,寒湿之气便侵上身来。衣物沾了泥浆,更冰冷彻骨。\r

   但那赤壁熊熊烈火,仍烧在胸口──不过十几个时辰之前,麾下尚有八十万带甲勇士,硕大楼船连成一道水上铁壁。只待一声令下,便可踏平东吴。\r

   何等不可一世。怎料弹指间战局颠倒,铁甲雄师土崩瓦解,八十万尸骸填在了长江。烈火中颓势难挽,曹操狠心下令兵士纵火,将不曾烧着的战船也点燃。\r

   「宁肯付之一炬,不能便宜了东吴竖子!」他长剑一挥,喝令三军,「弃船,撤向军砦!」\r

   然而仍不够。岸畔军砦守不住,只得退向江陵。许褚、于禁、朱灵、李典,逐一分兵,留下拦截敌军。末了仅余张辽一部,也赔在华容道之前。\r

   恍如一梦。\r

   张辽用披风将曹操裹住。狼狈至此,他心里倒生出一种别样意味。昔日初相见时,在濮阳,曹操也是这幅丢盔弃甲的模样。带着伤,被烟火熏脏了脸,独自一人与张辽狭路相逢──只不过彼时不相识。\r

   「你心跳甚快。」曹操沉默许久,开口对他说第一句话。「战败了,憋屈吗?」\r

   「不。胜败本兵家常事。」他答得断然。此战得见东吴水师之威,战法布阵无一不精。谋士亦竭心竭力,庙算无遗。虽败,然心服口服。\r

   「此战一为收复,二为消耗荆州旧部。如今成就一半,也不算一败涂地。」他淡淡一笑。嘴上顽固,其实是自嘲。早先贾诩、荀彧……乃至夏侯惇先后进言劝诫,他执意否了,难道只为葬下这八十万人命?\r

   张辽心里明白。便只与他谈及眼下:\r

   「马已疲累,一两天内断断赶不到江陵城了。」\r

   「该你想办法。」曹操皱眉,理直气壮将难题丢给他,「孙权周瑜狼子野心,餍不知足,下一步必攻江陵。此时耽误不得。」\r

   江陵远在三百余里开外。除非虎豹骑精兵,一日夜疾行可至。眼前一匹疲惫战马,又驮负两人,不耽误还能怎得?\r

   换了夏侯惇,只怕当即顶嘴。张辽却自知身份,没那么亲近,更得循规答话:「官道左近或有村落,可暂借农人驽马。交替轮换,日夜兼程,便是最快了。」\r

   其实仍然不易。\r

   而今这荆南之地,已非昔日模样。自刘表死后,荆州几度易主。曹操为计划用兵,又强令百姓北迁。一来二去,将刘表二十年光阴养下的蓬勃之气荡尽了。放眼四野不见人迹,又往何处换马。\r

   两人行出数里,曹操忽地无端端笑起来:「这景色像极了徐州。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」\r

   张辽一愣,有些诧异──昔日徐州之痛,由曹操一手造成。为讨陶谦,率军血洗十余城,几十万百姓尸首抛入滔滔泗水,直至河水尽赤,壅塞不流。正是「生民百遗一」[4]。\r

   可他却未必念之断肠。而今提起,语气仍轻佻,可见心里视作等闲。那时兖州守将张邈、陈宫眼看他杀人盈城,心生义愤,倒戈投了吕布。曹操闻之雷霆震怒,掉转矛头强攻回来──这才有了后来的濮阳之战。\r

   彼时张辽在吕布麾下。仰慕着吕布无双的勇武,也迷惑于貂蝉可倾天下的容颜。磨炼武艺,听军师陈宫讲解兵法,只为与主君共生死──那时他以为,所谓残暴不仁,莫过曹操。\r

   现在想来,恍如隔世了。英雄美人,已成冢中枯骨。自己却得以独活,如从前一样沉默而忠诚,却侍奉着昔日死敌。\r

   「喂,文远。」曹操扭过身来。玩笑般抬手一抹,将他脸上一处泥污拖成猫须形状。「忆起徐州了?」\r

   张辽不言不语,只当默认。\r

   「……你也觉得昔日徐州之痛,其错在吾?」他看破张辽心事,眼底遂生出一丝冷淡,「以战止战,便是如此。你难道不懂?」\r

   他收回手,笑容尽敛。分明是有些恼了,却也懒得一辩。\r

   张辽倒并非不懂。此为枭雄之道,雷霆横扫,震慑万民,再没有这样快而有效。徐州之痛,换来一众诸侯俯首称臣。以大局看,不失上策。\r

   张辽只是舍不去那怜悯。\r

   眼前丘陵之下,一处村落正影影绰绰半掩于夜色中。\r

   \r

   村外稻田荒废大半,却仍有村夫巡梭守夜,寻摸那些啃麦苗的小兽。忽闻马蹄声踏破静夜,众人便停住手,惊疑不定。\r

   转眼战马奔至耕田之外。张辽翻身而下,遥遥喊话:「在下乃丞相麾下统军之将。欲求一牲口代步,还请相助。」\r

   雾霭中朦胧可见,张辽一身铠甲蒙了泥浆血渍,手持几十斤长刀,凛凛威武如鬼神。马背上,曹操战袍华美,头冠坠饰黄金,更非寻常规制。\r

   村人无知,却也看出尊贵。惊骇之下,掉头便跑。口中呼喊不已:「是曹军!快逃,不然没命了!」\r

   曹操懂得那呼喊中的深意,随即勃然大怒。暴喝一声,拔剑出鞘,眼看便要纵马上前。\r

   间不容发之际,张辽奋力挽住缰绳,生生将战马勒停。\r

   「别这样。」他向曹操摇头。温柔但坚定地,捉住他持剑的右手。\r

   他捺不下那股火。正待挣扎呵斥,一抬眼,却见那些村人趁机跑得无影无踪。\r

   \r

   于是那未得宣泄的怒火,终究全落到张辽头上──离了那村子,策马往江陵。曹操一路怨言滔滔,越说越恨。\r

   「刘备狼狈南逃,多少百姓随他走长坂坡?而今见到吾,倒如遇着虎狼。可笑,那编草鞋[5]的何尝有恩于荆州!」他以手肘向后杵,「听见没?说话!」\r

   「您坐稳些。」张辽挡开他手肘。思忖片刻,还是禁不住劝解,「昔日长坂坡时,丞相曾令虎豹骑杀尽随行百姓。村民无知,大概由此心生恐怖。」\r

   「你倒还记得?」曹操不屑。眼角一阵阵抽动,不知是气是笑。「此令旨在昭告万民。归顺便得活路,心向刘备,则唯死而已。这些村夫可好,身在荆州,心与随刘备而去者殊无二致!如此难驯,留之何益!」\r

   盛怒之下,愈发强词夺理。几个村民,杀之又有何益?无非是任性取闹。\r

   张辽不知如何哄起。默然听了片刻,寻得机会转过话头:「战马本是良驹。歇息两日,卸去重荷,一日可至江陵……」\r

   「什么江陵!」他蓦地大喝,「荆州民心如此,他日刘备领军而来,遍地皆是刘备之民!江陵如何守?荆州如何守!」\r

   张辽心中一悸。\r

   「赤壁失利,再丢荆州,许昌之内必闻风而动。」他一手按住额角,咬牙切齿,「马氏一门占据西凉,又是背腹之患……可恨这天意负我!何以竟使兵败,遗祸无穷!」\r

   「丞相,丞相。」张辽低下头来,连哄带劝将他抱住。腾出左手,替他轻揉眉尾处,「您累了,别多想。」\r

   他摇头:「由荆州向西攻益州、巴蜀,如探囊取物。无论刘备孙权,占此三地,其势必成,此后再难摆布。文远……」他捉住张辽手臂。倏忽一阵剧痛,搅乱了经络,半边脑袋如同中箭,疼得额上渗出一片细汗。「吾很难受……文远,文远。」\r

   眼看是头风发作。他倚在张辽怀中,连声音都弱下去。再不能思忖什么军国朝堂事,只顾不断唤着眼前的人。\r

   「属下在。丞相,我在。」张辽急急安慰着。遵其命令寻避风之地歇息,仓促得忘了礼数。\r

   这乱世之枭雄,此时脆弱如同稚童。号令三军的慑人威仪全部丢去,整个人交托在他手里。\r

   \r

   赤壁一战,本为震慑天下,却让天下看到了他的疲弱。这后果,他可曾想到?\r

   篝火冉冉。\r

   枯草铺成床榻。曹操卧于其上,头枕马鞍,任由张辽替自己宽衣。\r

   卸去冠冕,长发便披落一枕。解了腰带,再取下战袍云肩[6],人便好似换了模样。紧阖着双眼,火光印映,微微烤红了脸,倒像是羞赧难抑。\r

   「昔日在吕布麾下,可曾做过这些?」解到腋下战袍系带,他忽然开口。\r

   抬眼四周,木柴堆叠一处,马已卸鞍,正自饮水歇息。随身膏油[7]替他敷于额角,虽不能治病,略解痛苦,也是聊胜于无──样样杂事打点妥贴,俐落而周全。\r

   「凡行军扎营,总不外乎卸马、生火、疗伤这几样。又何止昔日做过。」\r

   「不是问你这个。」他笑得略带嘲弄。半起身,褪下战袍。忽而又问一句,「吕布吕奉先,与吾相比如何?」\r

   「吕将军?」他一时错愕。\r

   吕布心如赤子,有时言行无状,其实出于单纯,不懂何为三思而后行。\r

   战败之前,已知必死,吕布反倒怜悯部将。劝众人取下自己人头去跟曹操换一条活路,不必陪着枉死。\r

   此后被曹操活捉,吕布又想求得饶命──两件事,皆出自真心。要死时,何必拖累旁人?能活时,又为何不活?夺人城池是因有便宜可占,不听陈宫谏言,是为守得美人貂蝉。率直得如同孩子。\r

   但与曹操相比?这又如何比起。\r

   「……吕将军勇武举世无双。生性急躁但率真,疑人时仍不动杀机,可谓仁慈。于信义上虽反复无常,但不奸恶。终究无愧豪杰之名。」他斟酌着作答,「然而,得天下,却非吕将军所能。」\r

   曹操默然无语。双眸折射火光,熠熠灼灼,几乎看到张辽心里去。\r

   良久,方才再问:「昔日陈宫宁随之一死,不愿再效力于吾。只因怪吾行事残忍,尚不如吕布这莽夫──文远,你难道不觉得吾暴虐?」\r

   「觉得。」张辽答得不假思索。「远至血洗徐州十余城,近在赤壁西撤路上以伤兵铺路,丞相行事都极残酷。」\r

   他皱起眉:「你倒诚实。」\r

   「丞相先前有言,以战止战当如是,自然无需矫饰。」张辽坦然自若,「兵者本为杀戮,有悖仁德。故有德者左右难为,终失大局。残暴者如董卓,暴而无谋,难久居高位。唯独丞相,果敢刚断,不为微末悲悯所累,方得横扫诸侯。他日天下平靖,其功必在丞相──百姓、羸兵固堪怜,但大局上终究丞相是对的。」\r

   他一字一句,说得恳切:\r

   「若霸王之道即为杀生地狱,张辽愿化修罗,为丞相披荆斩棘。」\r

   曹操愕然。片刻,放声大笑:「好!真是极好!」\r

   狂喜之色,溢于言表。他忽地揽住张辽脖颈,吻在他唇上。\r

   仅短短一瞬。尚不及感觉那唇上的温度,他便又挪开。\r

   「烽火乱世,兆黎[8]皆苦。逐鹿问鼎,群雄黩武。若仁德可平天下,何以刘备半生颠沛,无立锥之地?关羽妄称英雄,竟看不破。」他捧着张辽的脸,轻声细语,「文远,你却懂得。」\r

   他又再吻他。二次,三次,翻覆之间渐渐深下去。像是喜不自胜,不知何以酬他相知。那口舌相交处,又分明撩起了情思。\r

   「刘备绝处逢生,眼看将立足孙权治下。上下齐心,以孙家为正统。此两者各有所凭,皆得民心。」他趁唇齿分分合合的间隙,犹自呢喃不止,「真可笑,当年孙策饮马长江,为强夺治权,杀遍吴地士人贵族[9]。比吾好到哪儿去?」\r

   张辽被他搅得心绪难宁。同一张嘴,一边吻得亲昵,一边论及其他,实在不知其所以然──是意在求欢?或一时失控,并无他想?\r

   该不该伸手抱住?就这样顺势而为,只当是天地间一个秘密,荒野中一场春梦。留在此生不会再来的江南。\r

   心猿与意马,正蠢蠢欲动。他逐一去压服,忙得不可开交。曹操却不知他烦躁,尽自唠叨:「巴蜀之地易守难攻。自北南下,必过山间栈桥[10]。与送死何异?以守为攻,岂非又是不利。」\r

   不不不,他这是头风发作,失却常性。需记得他是丞相,是主公。君臣之礼不可越,武人之德不可失……夏侯惇或郭嘉,那是他们的事。自己要守得住。心中常怀绮念已是不该,断断不能让对方知晓。\r

   张辽劝自己劝得辛苦。数九寒冬,几乎滴出汗来。\r

   「……孙刘占尽江南巴蜀,则必北上与吾争锋。届时刘备便成旗帜,将野心妆点成勤皇。许昌宫中之臣,未建寸缕战功,倒贯会阴谋投机。吾只怕他们里应外合,更怕陛下其心亦如是。」曹操眼底迸射寒意,锋锐如刀。「吾等疆场洒血打下的基业,何以到头来受小人搬弄!」\r

   张辽只觉得唇与舌尖一阵钻心剧痛。霎时间崩断了那根自控的弦,竟捉住他双手,推倒在枯草上:「好了!」\r

   这一声出口,连自己都吓住。过得片刻,才觉出口中有腥甜味。一丝血自唇边滴到曹操脸上──是他咬了他。无端端地这样狠,一口便见了血。\r

   「文远,吾不甘心。何以得天下疆土,竟不得天下归心。」曹操望着他。愤恨到极处,怒意汇在眼里,深不见底。「未来之日已可见。吾心烦忧,你可知道。」\r

   「……究竟为何来一战?匆匆而至,不肯徐图渐进。」张辽问出那人人问过,人人不得其解的问题。\r

   「时不我待。你还年轻,自然不懂。」他有些郁郁,转开了眼,「吾已年迈,怕胜不过天命。」\r

   不必再问了。生死无常,郭嘉尚且病逝,何况曹操。也难怪心急不肯等。\r

   这是苍天的圈套。给了他半壁江山,又逼他来到,最终只为借他之手开闸纵虎,成就孙权与刘备。使乱世不得作结。\r

   天意难测,竟至如此。\r

   隆冬江南的湖畔,夜色笼盖四野。不见明月,更无星辰。世间一切像是都死尽了,仅剩彼此,面对着亘古沉默的浩瀚苍穹。冥冥中安排下莫测的命数,渺渺天地,正等着看他们的结局──说不尽的苍凉与孤独。\r

   他紧紧抱住那矮小的身躯。\r

   上邪[11],愿与君相知,长命无绝衰。\r

   \r

   [1] 赤兔马:本为吕布坐骑。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操战胜吕布后将赤兔马收缴,随后赏赐给当时寄居于曹操麾下的关羽。真实历史中无此记载。\r

   \r

   [2] 关羽客居: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刘备兵败,关羽与刘备失散。为保护刘备的妻子,关羽不得不接受张辽劝说,暂时寄居在曹操军营里。后来民间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的谚语,也是指这件事。\r

   \r

   [3] 华容道:在赤壁西面,即今天的华容县。真实历史记载中,关羽没有守在这里。《败走华容》这个情节只见于《三国演义》。\r

   \r

   [4] 生民百遗一:取自曹操诗作《蒿里行》最后四句,即“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”。此诗写于起兵讨伐董卓时,意在谴责战争的残酷性。\r

   \r

   [5] 编草鞋的:刘备当年起兵以前是平民,以编织草鞋为生。\r

   \r

   [6] 云肩:肩膀部分可单独拆卸的装饰。类似于披肩,分男式和女式,多半非常精美。\r

   [7] 膏油:即中医创伤药,清热解毒,用于外伤急救。一般士兵没有这样的配备。\r

   [8] 兆黎:黎民百姓的意思。\r

   \r

   [9] 杀遍吴地士人贵族:确有其事。东吴当地有四大家族,社会影响力极大。孙策为取得政治优势,曾迫害四大家族中的反对者。但这并非屠杀普通百姓,曹操是在扯歪理。\r

   \r

   [10] 山间栈桥:大概一人宽左右。紧贴万丈悬崖横着钉入木桩,再铺上木板制成。古人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,就是指这个。这种栈桥至今仍然存在。\r

   \r

   [11] 上邪:汉代乐府著名的一首情诗。邪读ye,感叹词。上邪即“上天呀”的意思。\r

   \r

   [newpage]\r

   [chapter:七·张辽•江陵缭乱]\r

   那篝火行将燃尽,渐渐沉入朦胧夜色里。黑暗中回光返照,迸射最后一缕火苗。定睛再看,方才惊觉已换过所在──是江陵城外,军砦督所。\r

   一盏铜灯恰如将熄的篝火,幽幽照亮一室凌乱。护肩、胸铠混着衣物散落遍地,连里衬单衣也胡乱弃在床前角落。\r

   灯火明灭。\r

   曹操面向火光,昏昏蒙蒙地随着律动。情欲遮蔽了那锋锐澄明的眼,难得地,竟也流露出无措的模样。\r

   「丞相。」张辽俯下身,抚开他散在脸上的长发。「痛得厉害吗?」\r

   曹操摇头。固执地守着那点高傲,不肯做声。\r

   「为何像是不悦?」张辽拖开他抵在唇边的手,扶他跨坐在自己腰上──下身尚且交合在一处。这番动作牵连到深处,激得整个人一阵轻颤。\r

   「嗳嗳……呆子,别这样……!」他忍不住,声音都变了调。又自觉丢脸,忿忿然挑错,「昔日曾言,与吕布仅君臣,非相爱,可见是假话。」\r

   「不,是真的没有。」\r

   「不然何以竟能如此?」\r

   张辽一笑,不与他辩驳。缓缓用力,复又进入到销魂境地。进出之间,尽是欢愉滋味──眼看这霸王也一样抵不过鱼水欢爱,分明已经心醉神迷,只是偏要强撑。可惜眼睛瞒不了人,情到深处,目光便恍惚一片,难以收拾。\r

   他吻住他的嘴。\r

   最初也是因为这双眼。\r

   在濮阳战场,曹操顶着杂兵的皮盔仓皇而逃,不经意间一撇,锋芒毕现──其神态撞在张辽眼里,当即便将他拦住。若不是恰逢吕布呼唤,恐怕曹操没有后来。\r

   就此一别,那鹰视狼顾[1]的一回首便刻在了心里。区区步兵小卒,竟有一种气魄,犹自胜过吕布。该是什么样的人?能有这样的目光。\r

   此后沙场再战,便刻意留心了那些杂兵。至下邳兵败,城破归降时,方才终于找见了──群雄簇拥下的曹操,那双如雄鹰如凤凰的眼,正笑看他的落败。\r

   那时他以为命尽于此,反而坦荡。当初不曾痛下杀手,此时兵败正是自食其果。故无怨言。\r

   曹操没有杀他。反而拜为将军,多少兵马交由其调度,不曾有疑──张辽本是京城武官,随洛阳动乱,先后归过何进、董卓、王允。为人君者如此行事,前所未见。\r

   知遇之恩,以此为甚。张辽早将身心性命统统交付。\r

   然而又是何时,自敬意中生出非分之想?明知这是冒犯侮辱,反而玷污了精忠武魂。若被人知晓,更是罪过……不当,不妥,不该,横竖都是不不不。\r

   彼时又怎想到还有今日。赤壁一战折了凤凰的翅,霸王沦落,才有败走华容,使两心相知──八十万人命,只为成就这一场绮梦。\r

   「嗳……文远……」曹操在他双臂间轻唤。已是将被快感吞没,连强撑也撑不住,终究呻吟起来。\r

   他那百战沙场的良将。一双挽得千钧弓的手,牢牢箍住他的腰肢,如钢似铁。这样的热情,实在始料未及。\r

   早在濮阳时匆匆一面,曹操便知道这将是一把荡平九州的利刃,不逊于夏侯惇。非成就大业者不能掌握,吕布倒不配。\r

   他解得曹操的宏图伟业,解得何谓霸道无情。化身修罗,即舍却仁心。从此杀生屠戮,再无悲悯──以苍生血流成河,换曹操一片千古基业。\r

   人生无物比此情。\r

   已到狂乱颠倒时。抽插冲撞,直抵深处,交合声接连不断,凶猛得几近野兽。直到他承之难胜,开口求饶:「文远……轻些,吾受不住……文远。」\r

   事到如今,怎还缓得下来?张辽充耳不闻,仍是奋勇如故。\r

   「文远,听见没有……张辽!」终于他火起来,直斥其名。胡乱地挣扎,反被箍得更紧。「你敢不从命!」\r

   「嘘,安静。外面会听见。」张辽凑近耳旁低语,「丞相方才命令重些,此时又命轻些,该听哪个?」\r

   曹操一时窘迫,竟无以作答。倏忽又觉着身下换过节奏,不见得缓了,倒是深浅错落。触到那敏感所在,顿时便挣扎不得。轻重交替,一下一下捉住了欢爱的脉络,渐渐陶醉得难以自控。\r

   真正欲仙欲死。他颤抖着,满口胡言乱语。神志昏蒙间,却分明看到了极乐的巅峰。\r

   \r

   \r

   「怎么不早些如此?」\r

   情事方歇。毡毯裹住了两个人,他枕在张辽怀里,忽地感慨:「随吾征战多少年,都虚掷了。」\r

   张辽无以作答。如何能早?是天时地利安排在这荆州之地,早一分,晚一刻,换处所在,都是过错。争不来,也躲不过。\r

   「而今这等关口时机,尚不得知他日将如何。」他又复轻叹,「依你之见,江陵能守多久?」\r

   江陵城为曹仁驻守。数日前,赤壁失散诸将齐聚于此,又奉命奔赴各处调兵增援。曹操亲率步卒携张辽往城外修葺砦镇,以充江陵屏障──动作神速,只因恶战已在眼前。江陵虽为几朝重镇,终究地处不利,不可轻敌。\r

   「陆战乃我军所长。以战论战,当可固守。」张辽抱紧怀中的人,「丞相可是忧心此战不能胜?」\r

   「是怕不战而败。未及交锋,先自从内里垮了。」曹操淡淡抛出一句,「将军纵英勇,兵卒不愿战,也是徒然。就眼下军营之内,不定亦有人盼吾毙命。」\r

   他又说:「江陵倒不能弃。否则威望尽塌,转眼天下皆反。固守么,其实也难得很。还不知徒耗多少兵马粮草。」\r

   「丞相。」他轻吻曹操长发,替他将两鬓挽到耳后。思量再三,竟也无言。\r

   以往不知谁能敌曹操锋芒,纵有人心中不服,也不敢动作。而今孙刘大胜,则人心当有变。在这南北交界的江陵,面对的是一场困局,进退两难。\r

   一时间,他无从安慰。\r

   「哎哎!」曹操察觉身后变化。那分明凸起的一处,正抵在股间。不由得骇笑,「你怎么又……这才多会儿功夫。哎,不要不要。」\r

   他笑着挣扎,忽而转过了身,便见到张辽脸色:「咦,又不是天塌地陷,何须愁容满面。」\r

   他伸手揉开张辽眉头。\r

   「或许,事不至如此。」张辽勉强一笑。「荆州且不论,这营中将士,心还是在丞相的。」\r

   「旁人如何,你又怎得知。」曹操替他拈拈唇边胡须,又贴上来亲吻,「也罢,无需多想。」\r

   张辽抱住他。下身未及清理,仍残存几分濡湿。只一碰,便惹得他吃吃而笑。三略六韬[2]尽抛脑后,眼看又是一场翻覆云雨。\r

   不料门外一阵急响,将两人惊扰:「丞相请起!军中骚乱,势成哗变[3]!」\r

   一句话直如五雷轰顶,涤尽诸般杂念。\r

   张辽不假思索翻身而起,向曹操匆匆一揖,披衣而出──劈头便撞见营下一片火光辉煌。一众营盘尽括在内,放眼望去竟连绵如海,无一遗漏。\r

   难道一军皆反?\r

   张辽心惊。\r

   顷刻间如置身敌军重围。何以如此莫测。\r

   「张……张将军?」那亲兵忽见张辽,不知是否悟了什么,惊得一时忘言。\r

   「为绝影备鞍。」他顾不得尴尬,「若哗变不平,先护丞相回城。」\r

   亲兵这才回神,领命而去。\r

   这是曹操眼前,且有自己驻守,也敢叛乱?究竟是野心作祟不知死活,或为向往那虚无的「大义」、「明主」,不惜一死。\r

   他整理仪容,快步往军营去。\r

   \r

   \r

   曹操将铜灯灯盘一一点燃。\r

   灯火映照案上书简。是各方军情探报,堆积如小山。最先一卷仅得一句:「孙刘之军连拔南郡诸砦,已在江陵之东百里开外屯驻。」\r

   他微微一哂。又复叹息自语:\r

   「真是自食苦果。南征一战,进逼太紧,竟使二虎同仇。」\r

   \r

   \r

   是谁打翻营地篝火,火舌四面泼溅。暗中又布置了助燃之物,一路烧塌了厩棚。战马脱缰而出,横冲直撞,难以辖制。将士兵卒,胆小的已四散奔窜,觅路求生。勇敢的欲一战,却不知敌在何处。\r

   狼藉纷乱,正无可收拾,又听得歌声传来,幽幽入耳:「汉室不灭,魏之将覆。北上勤皇,天意正途。堂堂男儿,速将回头。」\r

   往哪里回头?各营火墙相隔,难互通消息。是要战?或该逃?莫非其余诸营皆已反?是不是遭了孙刘之军奇袭,赤壁惨剧,而今重演?\r

   简直四面楚歌。人人仓皇无措。\r

   直至张辽策马闯入,一声雷霆落地般的暴喝,方得镇住乱局。\r

   「军纪何在!」张辽呵斥左右,「听着,纠合同袍[4],先行灭火,救下战马。若非乱党,便安守营房,非奉命不得擅离。其余一概勿论!」\r

   吩咐既毕,顺势夺下身旁杂兵手中长刀,反手刺向马臀。逼得那战马同他一样英勇,身无片甲地冲过火墙,直奔军砦大门而去。\r

   此必非军心自乱,是有人设计蛊惑。夺其首级,则哗变自平──什么魏之将覆?何其无知。\r

   张辽恨恨不已。\r

   \r

   \r

   「百姓眷恋故土旧主,盼有仁君爱之如子,也是常情。刘备民心所向,若得荆州立足,必能雄霸一方。」\r

   曹操自案台上捧起佩剑。\r

   「是吾之过错,竟养肥死敌。然而──仍有一策,可于败中求胜。」\r

   他拔剑出鞘。两指宽的剑身映出一双眼,目光凌厉如剑锋。\r

   「关门驱群狼,牧之在江南。难道吾不敢行险?」他将剑身略偏,倒映门口情形。「门外之人不必躲着,进来吧。」\r

   门扉应声而开。几名兵卒持刀剑而入,个个高大而健壮,年轻的脸上竟罩着一层成仁取义的凌然。披甲而不蒙面,可见决心坚定,未留后路。\r

   话也说得铿锵:「此地亲兵已尽数引开,今日我等将为天下诛栾暴!」\r

   「天意人心能负吾,亦能负其他。」他缓缓回身,仍带笑意,「尔等愚夫,可知眼前是何人。」\r

   \r

   \r

   军砦大门已为叛党所据。门楼之上,乱箭急坠如雨,将其余士卒逼在远处。火光炫目,恍惚中只见高处人影绰绰,不辨其数。\r

   唯有一人当先,高呼不止:「江陵城破,指日可待。顺天应人,尔何顽抗!」\r

   话音未落。\r

   哨塔之上,猛然窜出一匹战马,直扑门楼。张辽于马背上再跃一步,长刀挥处,当先高呼之人头颅应手而落。\r

   其势快如奔雷。但见刀光乱舞,尚不及抵挡时,已连斩十余人。尸首一一抛下,或摔得肝脑涂地,或落入火中,烧得焦臭。\r

   容不得应变喘息。弹指一瞬间,大局已定。\r

   「张辽在此,已斩杀乱党!」张辽于门楼之上,刀锋挑起最后一人头颅,「非作乱者,各归其位。传令左右两官[5],纠察全军,乱党同谋一律斩首!」\r

   如此神威,人人望而生敬畏。谁还敢违抗?何况哗变已平,无后顾之忧,登时便恢复昔日纪律。\r

   反倒是张辽自己,一语既出,忽然觉得不妥。\r

   区区十余人,竟敢于军中作乱?莫不是另有目的──调虎离山,方可擒其王?\r

   一念至此,当即悚然。几乎滴出冷汗。\r

   \r

   \r

   督所大门洞开,不闻人声。张辽领兵赶来时只见满地鲜血,从屋内淋漓到门外。几具尸首横在血泊中,周身剑伤纵横,难辨真容。\r

   尚不及惊怕,又听见曹操语声:「回来得真快。竟不用吾相助么?」\r

   灯火之下,曹操缓步而出。身上长袍血渍斑驳,踏过地上尸首,坦然受众人跪拜──神色自若,可见未伤分毫。\r

   「宵小之徒半夜生事,你们也辛苦了。」曹操颔首,「传令下去,今夜之事乃细作惑乱,各营自整顿休息,不必妄加猜疑。」\r

   又吩咐:「将尸首抬走。枭首分尸,弃于野外即可。」\r

   \r

   \r

   引水灭火,捕马牵缰,事多且繁琐,又怎是顷刻可就?眼看砦中忙乱,将一夜无眠。\r

   督所之内,终究又只剩两人,各自相对──心情却两样了。逃过一场大祸似的,百感交集,反倒欲语还休。\r

   乱党已杀尽,推罪于细作,且略稳军心。剩幕后主使之人,总不能不问。\r

   「方才门楼相斗,唯有一人持此略作抵抗。」张辽奉上一物,请他过目。\r

   那是一柄护身的短刀。镌刻徽纹[6],标明了来处。\r

   「是陈兰[7]军中配备。」曹操只一撇,便了然其意。「你疑心今日种种,是陈兰暗中安排?」\r

   「因得之偶然,倒不像故意栽赃。」张辽承认,「要不要差人暗中查探?」\r

   陈兰所守者虽为小县,但地处江陵周遭。若真有他意,倒不可不防──又不可疑心过甚,错怪好人。否则不反也给逼反,倒成中了离间计。\r

   曹操不会不明白其中紧要。然而偏偏沉默了,凝注灯火,良久不语。\r

   直到张辽提醒两回,他才终于开口:「不必。吾北归之日,看陈兰动作,便得分晓。」忽而一拂袖,步向床榻,「其余众将另作安排,此地只留曹仁。」\r

   「丞相是要撤兵?」张辽一惊。哗变前后不过顷刻功夫,他竟出了两番主张,截然相反。\r

   「子孝(曹仁)兵法娴熟不在众人以下,守足六个月总该有的。」曹操坐下,架起腿来。长袍之下一双脚未着鞋袜,血污一路溅到足胫。「半年之后情势艰难,便将江陵并荆南一齐让与刘备。」\r

   「丞相。」张辽跟过去。一时不知从何问起,顺手拾起一方绢帕,俯身替他拭去足上血迹。「弃守江陵、荆南,此番南下岂非一事无成。」\r

   「觉得可惜?」他一笑,「文远,荆州再败,则许昌必生乱。反之,若荆州战局未定呢?吾之余威尚在,纵人有其心,又怎敢轻易动作。」\r

   张辽立时明白:「丞相要尽速镇定许昌?」\r

   「对。你且再想,刘备携一众百姓,往何处安置?若得荆州,则百姓归故里,刘备得基业。于利于情,他都不会再吐出荆州给孙权。」曹操凑近了,微阖着眼,如说一则暧昧的谜,「吾回军,留孙刘共据江南。你猜如何?」\r

   「则孙刘无以同仇?」张辽试着猜度谜底。「荆州乃孙氏肘腋之地,二者皆欲得之。丞相可是要以此为饵,使二虎竞食?」\r

   「此正所谓顺天应人也!」他放声大笑,「吾怎么如今才悟得!眼下形势,正该兼用文和(贾诩)之计,固守长江,使其不得北扩。仁君圣主不是么?且看他们在这锦绣江南如何穷兵黩武,征战连年!至赤地千里时,便是吾再挥鞭南下之日!」\r

   话锋一转,又托起张辽下颌:「北上门户乃在合肥。文远,吾要你来守门。如何?」\r

   张辽看见那双眼,灼灼之光,分明倒映出日后江南的狼烟烽火。\r

   这是一招漫长的险棋。赌的是人性贪婪,也赌自己的天命──或许十年二十年。只看是鏖战先毁了江南,或自己先输给了命数无常。\r

   这天下无双的王,在赤壁滚滚烈焰里烧出了更旺盛的野心。顺从了天意的作弄,却反过来欲以其霸道而驭之。九合诸侯的雄心不死,可败,而不能屈。\r

   王于兴师[8],明明日月,何所不光昭[9]。\r

   张辽跪拜揖礼:「谨遵丞相之命。」\r

   \r

   [1] 鹰视狼顾:形容人目光锐利贪婪。“狼顾”本是指肩膀不动,头能左右转180度。也用于形容时常观察四周,性格多疑。古有记载,秦始皇、曹操、司马懿等人都有“狼顾之相”。\r

   \r

   [2] 三略六韬:指兵法,也泛指军事上的谋划与思想。\r

   \r

   [3] 哗变:指叛乱。此事原型为长社之乱,史实记载发生在赤壁之前不久。\r

   \r

   [4] 同袍:出自《诗经·无衣》。在这里指同一队的战友。\r

   \r

   [5] 左右两官:军中职位,类似于助手。跟千夫长、百夫长之类的官衔不同,只代表工作负责范围,跟工资待遇不挂钩。\r

   \r

   [6] 镌刻徽纹:秦代时就有的军队传统,表明武器的生产日期,批号和产地。高贵人物所使用的刀剑反而不会有这样的刻印。\r

   \r

   [7] 陈兰:陈兰与梅成占据六县作乱,历史记载发生于公元209年,是曹操赤壁兵败的后遗症之一。但没有资料证明与长社之乱有关。\r

   \r

   [8] 王于兴师:来自《诗经·无衣》。意思是王要发动战争。\r

   \r

   [9] 何所不光昭:取自曹操诗作《秋胡行》。意为明亮的日月之光,哪里有照耀不到的地方。延伸意义为君王如日月,终将影响到国家的方方面面。\r

   \r

   [newpage]\r

   [chapter:八·荀彧•兰之猗猗[1]]\r

   「……前人所谓谋先定而后有动。许昌之谋[1]已定,近日当有刺客来邺城,是为其动。」\r

   时值盛夏。书房伴水而建,入夜则觉清凉宜人。遥遥地,听见歌姬们于水榭上,将唱一首情歌唱得妖娆绵长。酒正酣,弦正急,酒宴未散,恰是辰光正好。\r

   曹操凭栏窗前,饮下一盏冷茶解酒。不知哪位佳丽吻过他的唇,蜜调的胭脂过到了茶盏上,浅浅一道红印子,是方才席间旖旎风光的艳屑。分明曾温香软玉抱满怀,刚到最缠绵难舍的时候,若非一催二请,轻易不肯移步。\r

   荀彧在旁边,淡淡地垂着眼。非礼勿视,只当什么都不曾察觉。自顾剖解:「……这第一步无非诱饵,其意本不在功成。然而仍不可大意。」\r

   曹操听不入耳。只一伸手:「涉事者名录呢?」\r

   荀彧即刻奉上一卷绢帛。扯开三尺有余,仍不见尾。群卿百寮一一在列,诸般行止起居饮食会客,巨细无遗。\r

   「够了,够了。」他又惊又笑,连忙制止。取过看了两眼,信手丢开一边。复又思忖,「涉事者众,此事断不可究。否则人人自危,便成泼天大祸。」\r

   「主谋者不过一二人,其余大多胆小鼠辈,跟风从事而已。」荀彧宽慰他,「丞相将如何处之?」\r

   「如不知此事,自然入宫面圣,请诏令,惩处逆臣。」他禁不住冷笑,「他们早有对策了?」\r

   「是。」荀彧颔首,「许昌宫中已埋设重兵,只等丞相──这是连环之计。他日安排刺客留下若干线索,引人往许昌问罪,无非想借规矩限制,以占地利罢了。」\r

   曹操一笑,并不接话。\r

   荀彧犹自叨叨:「不回许昌,则彼无计可施。假托参事命主谋之人往邺城,寻衅处之,此事消弭于无形。丞相以为如何?」\r

   「唔。」他望住窗外月光水色,神思分明飘去了别处。心不在焉地应诺,「不必回许昌了。文若,你留下。往后随吾征战,参详军事。」\r

   「喏。」荀彧拱手。\r

   谈笑间定下兵不血刃的良策。他从善如流,荀彧也很满意。\r

   于是双双起身,揖让而退。荀彧行至门口,最后回身一拜──却见曹操正在案前,摊开一卷竹简,运笔如飞。\r

   荀彧就此伫住了。望着那灯下的人,莫名地惊悸难抑。方才对话字里行间点滴线索,自行拼凑成一段结论,排山倒海般压过来,霎时将整个人淹没。\r

   「因何不退?」曹操头也不抬,潦草打发他,「夜已深,有事过后再议。」\r

   荀彧不答。踟蹰不去,想了又想,终究忍不住。打探:「丞相之意究竟如何?莫非还是回许昌?」\r

   曹操不置可否。\r

   果不其然,果不其然。\r

   荀彧内心金鼓齐鸣。连忙折回桌前,苦劝:「许昌群臣如此安排,已是做拼死一搏的打算。若去,则彼此皆无余地,势必血战宫闱之内。这又何必……」\r

   他突地将笔拍落。墨渍飞溅,惊断了荀彧的话。\r

   再抬眼时,已是满面寒霜。\r

   「文若,皇后家书[2],吾已过目。贪、残、酷、烈,一条条数落罪过,并怂恿亲族兄弟,密图于吾。」\r

   荀彧听得悚然。\r

   「皇后之父伏完,曾以此家书示之于你。为何隐而不言?」\r

   他大袖一拂。砚匣翻倒,松烟墨泼洒满案。淹过简牍,淋淋漓漓一路滴到地上、袍角上。狼藉满目,不能收拾。\r

   一如荀彧心境。\r

   还说什么?他一切都知道了。帝后原本同心,不然怎敢传书外臣,共谋此事──荀彧简直不敢信。能得皇后家书的都是什么人?同族,兄弟,总归血脉相连。全家靠这弱女子飞黄腾达,而今竟自毁长城,出卖恩主,将家书送到曹操眼前?\r

   无情,无义,且还蠢。\r

   让人怎么料得到。\r

   一时相顾无言。\r

   曹操又问:「因何隐瞒?」\r

   「臣以为,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[3]。」荀彧拱手,「天子纵有过失,丞相身为人臣,不能兴兵问罪于上。何况……」\r

   略迟疑,还是豁出去:「昔日董贵妃之鉴在前,丞相怒而忘形之事非一。眼下清君侧足以矫枉,荀彧何必多言,徒使上下离心。」\r

   谨慎地,又复提点:「远许昌而解困局,臣以为是两全之策。」\r

   曹操听着,愤愤然冷笑。\r

   献帝伏后,贵胄朝臣,一并勾结。一个个的野心不熄,不肯雌伏。但有机会便蠢蠢欲动,迫不及待地,盼着他死。\r

   曹操只觉受到挑衅,分外怒火中烧。董承、董贵人、孔融……过往的血都白流了。留下刻骨的恐惧,却拘不住那反抗的心──怪他暴戾?是他们一步步逼着他愈加暴戾。\r

   「你替陛下遮掩,宁肯归罪诸臣?」他幽幽开口。分明有什么刻薄言语在唇边滚了滚,末了却忽地颓然。\r

   终究是他的荀令君[4]。相随二十余年,竭股肱之力[5],鞠躬尽瘁……与郭嘉一样的忠诚。而今一时不与同怀[6],又能怎样?\r

   何况荀彧不过是迂腐吧。顾念着为尊亲贤者讳,怕帝、后受辱。以为惩治其他便足够,最多是所虑不周,含混些也就过去了。\r

   他内心自我说服。刻意地再不细想。起身离座,又踱向窗前:「罢了。此事吾自有处置,你退下吧。不必再过问。」\r

   荀彧却不动。\r

   事已至此,怎能一去了之。这与董贵妃时不同,是献帝先撩了虎须,又失了代罪屏障……是较以往更凶险的。\r

   案头松烟墨未干。点点滴滴,如更漏,和着远处的乐音,撩得人心乱。\r

   荀彧取过简牍,抹去墨渍,依稀看见下面的字:「……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,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。往钦哉,敬服朕命……[7]」\r

   这是代天子拟的草诏。晋封自己为魏公,建号宗庙──等于划出一个国中之国,权力大过宗室亲王。将群卿归在麾下,使上下不能勾连。从此爵赏弄戮,全凭一心,谁还敢反抗。\r

   这是想一举定大局罢?\r

   荀彧复又长叹。\r

   早知有这一步。诸般隐瞒,也就是怕这一步。哪知终究人算不如天算。\r

   「……丞相此计,未免亏了臣节。」荀彧双手将那竹简捧住,缓步到他身后,徐徐拜倒,「还请三思。止之于未然,善莫大焉。」\r

   他不接话。丢过一句:「吾说此事不议了,你还想怎得?」\r

   荀彧端正神色,谆谆而言:「丞相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,秉忠贞之诚,守退让之实。今若胁逼天子立此诏令,日后必招四方共讨。君子爱人以德……」\r

   「欲取吾首级之人正在许昌,何待日后!」他蓦地回身,暴躁不耐。倒水一样,将真心话通通倾吐,「乱臣诛尽,总还有下一批。陛下此念不绝,吾犹如刀锋在背。而今有孙刘未平,后方不宁,如何用兵?以你之智量,何以拘泥小节不放!」\r

   他言之煌煌,将一番蛮理说得慷慨:「你弄清楚,谁才是你的主君。」\r

   「丞相!」荀彧一时窒住。彼存心不讲道理,胡搅蛮缠,奈何以理说之?不免恼起来,「丞相与臣,皆为汉室卿僚。公、王爵位,自来只封宗室之内。而今丞相要建国号,立社稷,其权更大于诸王,何异倾覆国祚……」\r

   「荀彧!」\r

   荀彧恍若未闻。一口气说下去:「昔日荀彧所侍者,是报国的能臣,不是窃国之贼──」\r

   「闭嘴!」曹操终究动了雷霆之怒。长袖回扫,打掉荀彧手中简牍。一叠声地怒喝,逼着他住了口。\r

   湖心水榭上的酒宴也被惊动了。丝弦歌舞骤停,四下里格外地静。不知是弦上余音,或是心在动,耳中只听见嗡嗡地响。\r

   一时间,连自己也不敢信。方才说些什么?几句话之间,竟已势不两立。\r

   「你身兼侍中、令二职,本该为吾分忧,使人言尽[8]。」他余怒未消,徐徐托起荀彧下颌,「你可知错?」\r

   荀彧不应,不避,不屈。\r

   然而心底却未必不痛了。\r

   士虽以正立,亦以谋济[9]。荀彧心里从来只有汉家江山,才是真正的「国」。昔年辅佐曹操,只因相信彼此都要重光汉室──曹操骗了他。骗足二十余年,又不肯索性骗到底,非要半途揭穿让他知道,毕生贡献奇谋智略,到头养出了汉王朝最大的逆臣。\r

   这样的促狭狠心。\r

   「丞相自兴兵伐董卓始,能有今日,正因奉天子而讨不臣。」荀彧怀着点淡薄的希望,劝最后一句,「若肯奉以大顺,何向而不济[10]。如今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?」\r

   曹操不言语。因恼恨,手上失了分寸,几乎捏进他颌骨里。\r

   此番若不,今后一切宏图俱成梦幻泡影。荀彧并非不知,但不肯退让半分──多少人命铺就的基业。为那空壳一样的汉王朝,他宁看他功亏一篑,终生抱憾?\r

   究竟谁更狠心?\r

   整个是一场双输的局。他用一句谎话诓他将理想托错了人,他又用那其坚如玉的忠耿,让他误认了知己──两个人都觉得被彻底地亏负了。\r

   「你既不知错,索性便往谯县营中随军参事,好好面壁思过。」\r

   曹操放开他。背住满窗月色,唇边浮起一个似有似无的微笑。恰如当初斩孔融时,眼角眉梢,杀机一闪而逝。\r

   荀彧于曹军麾下厥功至伟,士大夫中素有威信。而今竟也不肯顺服,足证人心向背。什么谤议大得过这个?他不肯低头,便是最大罪过。\r

   荀彧读懂了。一时五内翻腾,唯有一颗心不断沉下去。\r

   良久,正待回话,却又听见他幽幽抛下一句:「待想明白了,再出来。」\r

   荀彧一惊。抬头望着他,不敢信──言下之意,竟不想杀了?事到如今,君臣情谊撕破了,剩下赤裸裸的权谋算计,还肯顾念旧情?\r

   昔日「宁我负人,休人负我」言犹在耳。这君主何曾这样心软。\r

   「早年董贵妃在时,有传闻丞相之心难伏,臣终不能信。」荀彧试探着,徐徐将思绪梳理,「至贵妃死,臣与丞相论道,亦曾受罚面壁。而今时过境迁,如何能效法旧事?」\r

   「如何不能。」曹操嗤之以鼻,「再面壁一回,正可改改你这顽固的毛病。」\r

   「丞相又何尝不顽固。」荀彧微微垂首,不让他看见那无声的笑叹。\r

   狡狯之性难改也罢。示之以不舍,盼能诓骗荀彧低头,或真心不舍,横竖总归是一场死局。彼此也心知肚明,倒不如快刀乱麻,干脆地了结。留几分余地,好过日后图穷匕见。\r

   「既如此,臣随军往谯县也无益。不如往寿春,留驻中郎将(曹丕)帐下休养。军中艰苦,称病逝,可免人疑心。」\r

   言毕,却不见回话。再一抬眼,便撞上两道凌厉目光。\r

   他俯瞰着荀彧。阴晴不定地,揣度着荀彧话里话外──是负气讥讽,或别有所指?二十余年的相知,在这论及生死的关头变得极不可靠。谁也看不破谁的真意。\r

   「丞相之意不可圜转,臣之心又岂可回。」荀彧估量着,于紧要处安抚几句,「然而,丞相心意,荀彧是明白的。」\r

   又道:「丞相欲行霸道,荀彧欲全忠义,其不能两竟。臣既不驯逊,便连沉默,也不免落旁人口实。唯不落痕迹地除去,方是上上良策。」\r

   曹操听着,不觉怒色渐敛。\r

   不曾想他能为自己做到如此地步。或许夏侯惇、郭嘉可以……但想不到是荀彧。不过一时不忍,顾念其身份,大有可用之处──然而天长日久地僵持下去,能不忍到几时?\r

   情与利缠在一处,自己也分解不开。荀彧却肯当真,于君臣义理之间,寻了一条狭窄的出路。\r

   「臣为汉室卿僚,不能悖义。为丞相股肱,不能掣肘。」他认真地,向他进最后一则绝命之计。「如此,荀彧病死,后丞相晋魏公,倒不失为两全之法。恳请丞相体谅。」\r

   一时之间,曹操也忍不住歉然。\r

   「……郭嘉曾言,荀彧方正端严,日后必以方正而见弃。」他叹息着,收了手,「如今看来,奉孝虽知你,却不尽知。」\r

   荀彧一笑。\r

   最后一次,他欠身拜别。而后旋身而去,再不回头。\r

   湖心的歌舞酒宴不知何时又再续上了。那歌姬幽幽地唱着一首情歌:「……东方之月兮,彼姝者子,在我闼兮,履我发兮……」\r

   尽是柔情蜜意,两心相依的良辰美景。而后歌声渐渐地远了,如往昔那不可再来的好时光,末了消散得无迹可寻。\r

   \r

   \r

   建安十九年,荀彧病死军中。次年,曹操晋魏公,加九锡[11]。再一年,献帝废伏氏皇后位,立魏公曹操之女曹节为后。\r

   \r

   [1] 兰之猗猗:《幽兰操》又名《猗兰操》,相传为孔子所做。本句则来自后世文人韩愈仿作的《猗兰操·后阙》,见于《全唐诗》。其诗表达了哪怕不能受王者重用,也不会改变高洁品质的决心。\r

   \r

   [1] 许昌之谋:原型是《真·三国无双》游戏中《许昌》一章。正史里没有记载发生过,但却记载了伏皇后因为一封家书而被幽禁致死,兄弟、家人统统遭到严厉惩罚……等等诸般奇怪的事情。\r

   \r

   [2] 皇后家书:皇后家书被曹操发现,是在建安十九年(公元214年),当时荀彧已经去世了。但《献帝春秋》中记载,荀彧去世前曾经就此事跟曹操发生过非常不愉快的讨论,直接导致荀彧遭到幽禁。所以这里就混着写了。\r

   \r

   [3] 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:典出《论语》。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会隐瞒该说的话,致使自己失去朋友,也不会说出不该说的话。\r

   \r

   [4] 荀令君:对荀彧的美称。由于才能卓越,品格高尚,荀彧在当时享有极高的赞誉。\r

   \r

   [5] 股肱之力:典出《左传》,亦见于诸葛亮《出师表》。意思是竭尽自己全部的力量。\r

   \r

   [6] 同怀:指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。比喻思想、理想都一致的知己。\r

   \r

   [7] 魏国置丞相……:出自《三国志》。是献帝诏书原文。\r

   \r

   [8] 言尽:让人无话可说,无法反驳的意思。来自曹操所撰写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原文。\r

   \r

   [9] 士虽以正立……:来自南宋史学家范晔对于荀彧的点评。意思是说,为官要为正当的政治目的而服务。但为了达到正当目的,有时可以采取一些计谋或者委婉的手段。\r

   \r

   [10] 奉以大顺……:来自荀彧《报曹公书》原文。意思是遵守君臣之间应有的道义,那么有什么目的会达不到呢。\r

   \r

   [11] 九锡:按照皇帝规格所制作的服装、车马等用具。是皇帝赏赐给大臣至高无上的奖赏。\r

   \r

   [newpage]\r

   [chapter:九·司马懿·潼关初雪]\r

   那臂上箭伤新将收口。司马懿一双手抚上去,轻缓地替他换了药,又重将绷带细细裹好。\r

   「以后一定留疤了,眼看这痕迹化不掉。」\r

   「唔。」曹操不置可否。先前强渡黄河[1],西凉骑兵阵前万箭齐发,他兀自从容。若非张郃、许褚敏捷,只怕没有后来。事后人人替他惊怕,他倒慨然一笑,不以为意。\r

   「兵法有云,军将者五危,善战者胜于易胜。又云拙速,未睹巧久[2]。丞相修得兵法十三卷[3],何故于阵前倒不能应用自如?」司马懿将他长袖放下,轻声与他玩笑,「趄趑这样久,是没把握吧。」\r

   「好啰嗦。」曹操嘟囔着。迎着风,含混回嘴,「竖子小儿,何曾征战。你懂什么?」\r

   「既是无知竖子,丞相何故召我仕官?」司马懿取过裘袍,替他披好。\r

   朔风凛凛。夹杂着雪沫,不间歇地吹了一整日。直吹得天地间一片混沌。\r

   这是在渭水南营的坞墙上。地势居高临下,遥对潼关。相隔远了些,风雪中极目远眺,仍看不清战况──关中大小诸侯十余部,已纠结马超麾下。如今兵临城下,势必将一决雌雄。曹操却只命轻兵出战,摆明只求固守,不肯进取。\r

   是不肯,或是不敢?\r

   「丞相莫不是又想亲自领兵,冲锋陷阵?」\r

   司马懿戏谑地,往他臂上伤处轻轻一握。激得曹操一阵微痛,当即抽手躲避:「别放肆!大敌当前,没正经事可做不成。」\r

   「臣为主簿[4],录丞相军策、机要,就是正经差事。」司马懿一笑,反诘,「我军于此驻扎数月,对面来往挑衅更非一日。先前丞相按兵不动,而今马超精锐倾巢而出,还不动么?」\r

   「未到时候。你急什么?」\r

   曹操懒怠理会。蹙着眉,只顾远眺──也不知看些什么。轻兵战精锐,能拖延住已经不错,难道还等捷报不成。\r

   司马懿趁他不备,偷偷将人打量。\r

   曹操比初见时略添了些白发,也还不显眼。最要紧是那神态,顾盼之间摄人心魄的凌厉气度,竟也在某些瞬间,显出疲态了。\r

   英雄迟暮。他与司马懿当年所知的那个曹操,已大不相同。\r

   \r

   「……汉帝无权,大小政事咸决于权臣。国运日微,乃至名存实亡。仕官又何益?」\r

   年少时的司马懿,于兄长[5]面前侃侃不绝:「曹公当世枭雄。外四方征战,内压服百寮,其智、术、勇可见一斑。只是以下凌上,终非正理。能到几时,犹未可知。其再有敕令,无非仍如先前故事[6]──横竖我是不肯去的。」\r

   言毕,又耐不住好奇,拉着兄长细问:「曹公是怎样人物?你见过的,对不对?听说其貌不扬,又佻达好色,是不是很卑琐?」\r

   兄长笑而不答,转而回劝:「司马氏世代为官,为何你不肯?」\r

   司马懿不以为然:「做小吏有何趣味?非做到曹公位置,方能推良政而矫天下之弊。」\r

   「不要胡说。」兄长不肯当真,「如此大志,为人君者皆不能容。又何止曹公。」\r

   「正是了。」他也一笑,权且自嘲,「曹公知人善察,难眩以伪,又刚戾严苛,可容良才而不能容权臣。投身麾下,岂非自讨苦吃。」\r

   想了想,又忍不住:「若我为曹公,必能胜其几分。挽国祚于将颓,又何止收拢而已。」\r

   \r

   言犹在耳。\r

   怎料曹操乖僻一至于斯。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一道诏令,以生死相逼让他做了文学掾[7]。过后司马懿余悸难消,不得不谨小慎微。时常躲懒以示无心谋政,分内之事却得竭力而为,以免怪罪──伴君如伴虎,没什么比平安更重要。\r

   可惜那份大志,犹如百足之虫。总于心底挣扎着,谋算时机,急不可耐要冒出头来。\r

   「自扎营南岸,丞相见过马超、韩遂,又送出一封信,其余便一概不理。又何止贼人,连军中也要疑心丞相意不在战。」他存心捉弄,提及对方要害,「伏波将军(夏侯惇)若知,一定有话说。」\r

   果然曹操不悦:「元让屯守后方,相隔千里,他怎么知道?你别多嘴,往送报文书上乱添笔墨。」\r

   司马懿不做声──其实添不添都一样。赤壁之后锋芒已折,朝内有群臣密谋,疆场有诸侯联手,人人都想试一试霸王的余威。他疲于应对,一切能耐不复昔日。甚至识不破司马懿之志,只当做一个吓破胆的年轻人,终日带在身边,不虞有他。\r

   今久耗于此,不见战功,朝中军内都有揣测。只当他是怯了,或如群臣之言,为西凉铁骑长枪[8]所难,进退不得──或速战,或撤兵,或退守,谋士武将种种劝谏,他一概不曾听入耳。\r

   为人主者十过,贪愎喜利,离内远游,独行其意[9]。他于潼关,竟是过错犯尽,一项未落。\r

   司马懿于他目不能及之处,笑得带几分恶意。\r

   这一战再败了,一众关中诸侯尝到甜头,更要乘胜追击。江南未平,备不住也趁机作乱。刚刚收拾的江山,转瞬举目皆反,到时这「丞相」的荣光也将褪尽了──而这是指日可待的事。\r

   可惜,未能生同时。若于他极盛时相遇,该是什么光景?自己之才不逊曹操,二者疆场相争,胜负尚难料。兴许就此制伏了他,能听得一声讨饶……再有趣的事,也比不过这个快意。\r

   「……仲达(司马懿)?」\r

   冷不防一声唤,将司马懿惊扰了。还不曾回神,又听得问:「你以为此战得失如何?」\r

   「我军不利。」司马懿一时嘴快,冲出口才醒得。眼看遮掩不过,索性不做不休,「跋涉潼关,不占地利。我军势众,却未能取敌于先,使诸侯集结。而今两军相当,且久耗无功,军心疲惫,已失人和。时将入冬,补给渐难,天时不予。有此三者,岂非不利。」\r

   言毕,又有些得意地,饰以谦逊:「如丞相所言,臣不曾征战,胡说罢了。」\r

   曹操不语。转过来望住他。喜怒不现,目光却如罗网,将他眼角眉梢一切稍纵即逝的变化尽收眼底,纤毫不落。\r

   良久,方才开口:「吾前日有所梦。马于厩中,虽有饲料,却啃食槽[10]。你以为何解?」\r

   司马懿微愕。梦很直白,内中锋芒却曲折──自己不过置评两句,亦属谏官分内。难道也惹猜忌?抑或借题敲打试探,要看他如何应对?\r

   心念难定。\r

   他忖度着回应:「此乃吉兆吧。相书有云,荣禄随天马而行。禄马归槽,是丞相得天佑。」\r

   曹操一笑。司马懿心底一缕仓惶,微弱得几不能见,却分明被他捉住了。\r

   「……关中诸侯庸弱,以为赤壁挫败,是吾气数该尽。倚潼关天堑,敢与吾争锋。却不知兵无常势,贵在因利而制权[11]。」\r

   他抚上司马懿头顶,如教顽童:「沙场朝堂,都一样。你之才智佼佼于众,理应明白。」\r

   司马懿不吭声。\r

   一切昭然。\r

   他之所思所想,曹操早有觉察。不加理会罢了──然而,凭什么?明知其人有雄豪志,不甘于臣下,还带在身边提拔。说是惜才,其实是瞧不起。料定他斤两不足,成不了气候。\r

   司马懿忽而恼怒了。\r

   「方才的话还未完呢。」他因愤懑,竟不自觉呛声,「而今十路诸侯据守潼关,丞相将如何破之?」\r

   曹操笑而不语。因着看破,十分地容忍。\r

   司马懿才华卓著,又出身世家,素有人杰之名。虽年轻气盛,不知天高地厚,然而不曾真正做错事,也就罢了──说到底,他还有用得着此人的时候。\r

   两两对视,不语。司马懿只惦念他怎样作答──他自觉将之难住了。毕竟先前所言句句属实,不利,非时,怎么扭转?\r

   各自都有一番心思。直到一声奏报,将两人打断。\r

   贾诩登上坞墙。迎着风,兴头而神秘地,一揖:\r

   「丞相,阵前来报,徐晃将军已沿小路攻入敌军本阵。因丞相书信,马超、韩遂早有嫌隙。忽逢袭营,马超以为韩遂内外勾连,更怒不可遏──一切均如所料。眼看敌军已乱,上下失和,势成火并。」\r

   「好!」曹操大笑。将裘袍扯落,「传令全营,骑兵上马,随吾迎敌。虎豹骑整装,交锋后自两侧夹击。甬道之南树栅,仍旧坚守不必出──文和(贾诩),你与仲达镇守此地,并设备酒宴,以迎凯旋。」\r

   吩咐过了,便转向司马懿。得意又嘲弄地,答了他先前的话:「兵之变化,固非一道。你且看吾如何一举灭之。」\r

   言毕,意气风发地去了。\r

   丢下司马懿,仍呆在原处,一时不能回神。刹那间心思如电,自方才只言片语中捉住线索,一路反推回去,越想越心惊。\r

   「……丞相早先有话。关中长远,逐一征讨,非一两年不可定。所以要等,待之来集潼关。」贾诩扶着墙头,大喇喇与他搭话,「西凉之地物产不丰。入冬,则补给更难。旷日持久,又岂止我军不利?」\r

   似看破了他的心思,一句句,均有所指。\r

   「那封信呢?」司马懿揣度着,「该是封百般造假的信[12]罢?意在离间?」\r

   贾诩拈须一笑:「韩遂、马超均非以智谋巧诈见长。乍见此信,必相疑。」\r

   「加之兵粮告罄,欲速战而丞相不应,一众诸侯必归乡心切。质子,割地,均得丞相应许,想来更无心恋战。对不对?」\r

   「是。正如眼下,诸侯各存实力,不肯为他人卖命。」贾诩故作沉吟,「丞相原话是,贼自安而不为备[13],莫相归服,军无适主。畜士卒之力,一旦击之,所谓迅雷不及掩耳。」\r

   司马懿也不由得一笑。\r

   示之以不能,以骄之。死守不战,以劳之。欺瞒诓骗,以离之。地处不利,殆误战机,末了统统转成优势,将所有人尽收彀中──此一番诸计连环,难在处处与常理相悖。兵法云「拙速」为贵,他偏要「巧久」。比之兵法精纯,又高出一层。\r

   霸王虽老,仍未可小觑。\r

   城下,军寨大门缓缓洞开。骑兵列阵而出,疾行向潼关。曹操策马在先,竟还分出心思回头,匆匆做个手势,示意勿忘酒宴。\r

   「……看来,且还不到落幕之时呢。」司马懿忽没来由地自言自语,「如此人杰,倒不枉追随一回。」\r

   贾诩笑而不言。\r

   初冬西北的天,生铅一样硬而冷。一阵凛冽的寒气灌进心肺里,人也被迫抖擞起来。如梦方醒。\r

   此役大胜,便该图进取,以慑服朝野。曹操本已位高权重,更进一步,难免人言谤议──司马懿明白了。真正用到自己的关口,还在后头呢。\r

   \r

   建安十六年(公元211年),曹操大破诸侯,收关中。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,复收汉中。遂西北平定。\r

   建安二十一年(公元216年),曹操晋魏王。及后孙权上表,司马懿奏曰:「汉运垂终,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,以服事之。权之称臣,天人之意也。[14]」\r

   世受汉家恩泽又怎样?终究天命靡常,能泽被万民的,就是天命所归──他替荀彧、崔琰[15]做了应做而不曾做的事。\r

   \r

   \r

   [1] 强渡黄河:潼关之战中,曹军为占据地利,自黄河与渭河之间进行了数次移动。其中一次由南至北渡过黄河,曹操亲自率领一队人马断后,指挥上未能掌握好时间,以至于情况一度非常危急。\r

   \r

   [2] 军将者五危……:取自《孙子兵法》原文。大意是说将领有五种行为非常危险,善于作战的人应当在作战之前就使大势利于自己。作战简单但迅速,胜过巧妙但缓慢。\r

   \r

   [3] 兵法十三卷:指《孙子兵法》,曹操曾修订整理并撰写注释和序言。此版本流传至今,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\r

   \r

   [4] 主簿:文官的一种,约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。史上司马懿担任这个职务是几年后的事情,此时也未参与潼关之战。这里为行文方便,进行了嫁接。\r

   \r

   [5] 兄长:指司马朗。其父司马防曾举荐过年轻时的曹操,司马朗也因这一层关系,在公元203年前后被曹操任命为官。\r

   \r

   [6] 先前故事:指公元201年司马懿曾经装病,不肯听从曹操命令做官的事。\r

   \r

   [7] 文学掾:具体工作范围不详,大约是管理文书的副官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曹操曾在公元208年再次招司马懿仕官,并暗示不听命令就会被处死。\r

   \r

   [8] 铁骑长枪:曹操攻打西凉之前,曾经有不少大臣认为西凉的枪兵与骑兵难以战胜,劝曹操不要发动战争。但曹操对此战极有信心,仍然决定出兵。\r

   \r

   [9] 为人主者十过……独行其意:来自《韩非子·十过》。论述了君主的十种致命过错。其中包括不顾现实条件,一味贪婪追求更大利益,沉迷于酒色享乐,长期离开政治中心,固执地不听劝,等等。\r

   \r

   [10] 啃食槽:《三国志》与《三国演义》均有提及此事。原本的故事叫做《三马食槽》,是说曹操在晚年梦到了三匹马啃食槽,暗指司马父子会侵夺曹家的权力。这里演化借用一下。\r

   \r

   [11] 因利而制权:取自《孙子兵法》原文。意思是说根据不同情况发挥我方的优势,并加以灵活应变,掌握斗争的主动权。\r

   \r

   [12] 造假的信:历史记载,曹操曾当众与韩遂闲聊,以此种下马超与韩遂之间怀疑的种子。后来又寄出一封经过涂抹改造的信,看似是韩遂为怕人发现而涂改的,更使马超怀疑韩遂与曹操有秘密往来。而韩遂知道马超的怀疑之后,也怕马超会对自己不利。这种不能相互信任的关系,直接导致了潼关之战的失败。\r

   \r

   [13] 贼自安而不为备:反贼们自己觉得很安全而没有防备。贾诩转述的这段话取自《三国志》原文,是曹操的原话。\r

   \r

   [14] 汉运垂终……:取自《晋书·帝纪第一·宣帝》,是当初司马懿上书的原文。大意是说曹操已经占据中国大部分土地,是天命所归,该取代汉王朝而成立新政权。\r

   \r

   [15] 崔琰:追随曹操已久的一位名士,在曹操晋封魏王后被赐死。表面原因是曹操误以为崔琰与别人来往信件中的话是在讥讽自己,但深层原因可能与立储有关。与司马懿这种有世家身份,但没有朋党的人不同,崔琰常年担任官员选拔的工作,人脉关系网极广。若曹操去世,这样的权臣势必会在无形中影响新王执政。\r

   \r

   [newpage]\r

   [chapter:十·夏侯惇·花期不至]\r

   \r

   礼乐威严。\r

   「天作高山,大王荒之。彼作矣,文王康之。彼徂矣,岐有夷之行。子孙保之……[1]」\r

   人人肃穆垂首。神官咏诵哀辞,百转千回的声调,于茫茫然的冥途中,为武圣关羽指引归路──这名动一时,赤壁时险些取了曹操性命的人物,终究命丧沙场。\r

   甚至连全尸都没落下。东吴只送来一颗首级──言外之意,暗示真凶在魏。\r

   奈何无人买账。讣告上报献帝,即日传遍天下,召宗室贵胄,士大夫以上者齐来吊唁。人人皆知关羽死于东吴战将刀下,是襄樊之乱的恶果。逢丞相不计水淹七军之恨,以诸侯之礼大丧。\r

   孰是孰非,一目了然。谁还做它想?\r

   曹操于众人目送下,步上祭坛。着天子服饰,垂冕旒,绶六彩,配剑璜,真正冠冕堂皇。君王威仪如高山之嵯峨,不敢逼视。\r

   他晋封魏王,一切礼仪已与天子同。而今更受昊天成命,代为爵赏众臣,赐谥诸侯。来此祭拜便如献帝亲临,是昊天罔极之恩。\r

   所欠几何?仅仅一个虚名而已。\r

   万千素绦当中,曹操环视群雄,踌躇满志。\r

   \r

   再一转眼,素绦便换成红绡锦帐。\r

   屋内早早燃上了炭火。灯已熄,窗却半开。层层锦帐垂落,将火光、月光都滤成温柔的绯色。\r

   满室融融。正是冬末春初,乍暖还寒。\r

   「……孙权坐断东南如何?还不是上表称臣,以求报效。刘备牧兼二州又如何?展眼间失其半壁──他们想看吾英雄末路?难着呢。」\r

   他将缨绶一扯。十二旒冠呛啷落地,跌散了五色珠玉,四下里纷纷滚开去,无可收拾。\r

   放肆又得意地,攀住身边人颈项耍赖索吻:「一切正如吾之所料。元让,准不准?」\r

   「你醉了。」夏侯惇扶住他。半搀半抱地,送他往内室更衣。「大病初愈,不该饮酒无度。」\r

   他不以为然:「都已经愈了,又逢战事初定。难道开心也不许?」\r

   「关羽身死,人人应诏来陪着悲恸一场,你倒偷着开心?」\r

   终究是独一个求之而不可得的猛将,心心念念半生的人物。倏然横死,竟毫无触动?无论如何说不通。\r

   何况其中另有内情,彼此心知肚明──吴、蜀两国联盟,是彼此存活的根本。杀关羽结下血海深仇,半点余地都不留,何异自断生路?若无十足缘由,谁肯轻易走这一步。\r

   个中关窍并不难猜。故更该将掩饰功夫做足,不留破绽才好。\r

   「关羽用兵莽撞,北上进图襄樊,终落得背腹受敌。此谓咎由自取,何悲有之?人人不外应付场面,谁又当真追究。」\r

   醉意朦胧地,他半踮起脚,凑近耳语:「不要吃味呀。那是刘备的人,到底不相干的。就当是打野食,不作数好不好?」\r

   「满口胡话。」夏侯惇微窘,「早知不该纵容你。饮酒无度就罢了,还要撒酒疯。」\r

   曹操嬉笑不止。趁不备,忽而在夏侯惇额上印下一吻:「这一回赌得凶险。所幸有你──元让,多蒙你体恤。」\r

   夏侯惇报之一笑。\r

   \r

   衣饰繁复。大带之后又有革带,红罗蔽膝,佩璜,大绶六彩……一层又一层。解不完,除不尽。\r

   曹操盘膝于锦垫之上,使夏侯惇替自己宽衣。面前铜镜倒影半张面孔,低眉敛目,唇边却犹含淡淡笑意。\r

   自江陵撤兵时着手布置的局,终于开花结果。耗费这么久,几乎以为永生永世等不到了──其中代价惨痛,又不便与人明说。不然机关泄露,谁还会入彀?\r

   他将戏做得十足,连自己人也瞒过。定军山[2]挫败,丢了汉中。以此为饵,诱得关羽贪功冒进,露出荆州一大片破绽,去给东吴下手──却不料关羽实在勇猛。借山洪助力,连逼得庞德殒命,于禁归降。襄樊之地,只剩曹仁孤军死守。\r

   彼时以为要假戏成真。曹操忙不迭计划迁都,连调十二营随徐晃赶往增援,自己亲赴摩陂助阵。加之吴将吕蒙、陆逊用兵神速,连下荆州数城,绝了粮道,这才使关羽退兵。\r

   何等惊险。\r

   甫过关,又听说东吴招降关羽,竟不欲杀之。顿觉如遭重击──吴、蜀明争暗斗,时分时合。此番荆州固失,若关羽不死,总还有圜转余地。先前种种安排,岂非付诸东流?\r

   然而此事不易插手。派追兵或暗杀具不稳妥,万一栽赃不成,弄巧成拙,反倒蚀本。\r

   举棋难定时,是夏侯惇看破他心意。留下一句「总归要让你看到这天下的一角[3]」,单枪匹马潜出摩陂大营。\r

   再归来时,神色如常,三缄其口。直到探子奏报关羽身亡,曹操才恍然。\r

   时机拿捏得那样巧。后有追兵,前有守将。斩杀关羽于二者间,栽赃栽得浑然天成。无论如何推脱不过。\r

   「若非早有所料,于退兵之路上做了万全准备,断不能如此滴水不漏。可知你暗中谋划良久。」\r

   他徐徐抬眼。自铜镜倒影中,望住身后魁梧武将:「还怨恨么?定军山时着令撤军,不肯一战。」\r

   夏侯惇不应。\r

   汉中失守,连累夏侯渊战死沙场。曹操又说「以一死换荆州,妙才(夏侯渊)亦该欣慰」,全不顾旁人悲喜,拿这自幼伴随长大的族弟之命当成了棋子。\r

   所有任性蛮横,都比不过这个可憎。彼时夏侯惇受军令约束,不得已随大军回师。及后虽渐渐推出他真意所在,仍难免介怀──终究是为野心,连血仇都弃之不顾。\r

   「既知吾之所图,就是不怨了罢?」曹操转回身,扯住他衣袖,「汉中本是局中弃子,彼时只可失之,不能复夺。欲破蜀汉之军,唯此番谋算功成,方有良机。你明白,是不是?」\r

   因着心虚,愈发自辩不休,不依不饶,简直不容人说不。\r

   「破东吴蜀汉是为平天下。妙才之死,不曾动摇大局分毫。有没有定军山一役,你照样如此行计。」\r

   夏侯惇替他卸下绾发玉茾。烦躁地结断:「何苦说这些?放长远看,算是一回事。」\r

   曹操随之默然。\r

   其实内心有愧。彼时亦可先攻敌雪恨而后退兵,并不违大计。却为图十全稳妥,硬撤走主力,仅留张郃固守──说到底是自私。不肯为旁的人或事稍作退让。\r

   箇中种种,夏侯惇断不会被瞒过。只不过是容忍罢。眼看他卖弄口舌,仅略点透两句,不曾认真戳穿。\r

   终究是这个人,从不曾亏负自己。总是自己负了他。\r

   曹操将额头倚住对方臂膀。千言万语,欲说还休。\r

   夏侯惇又问:「往后如何收拾残局?」\r

   「唯等而已。」他抬脸一笑,「蜀汉之内,荆、益二州士人多有群党。故刘备外图征战,以平内忧。此番关羽殒命,刘备已失臂膀。大丧昭告天下,人人等着看他为结义兄弟雪恨。若为顾念大局,忍气求和,则其威必堕,将不足以辖群臣──如此,刘备一为兄弟情义,二为形势所迫,必倾举国之力血战东吴。二虎搏命,若非两败俱伤,便是同归于尽。」\r

   他挨上来。拖过夏侯惇的手,环住自己腰肢。上衣下裳解至一半,一动,琳琅穿戴便散落一地。\r

   唯独那双眼,精光凝聚,毫不见散乱──半真半假地韬晦那么久。而今大势已成,谁还做戏敷衍?顿时将昔日的锋芒统统展露,雄心勃勃,一如盛年时。\r

   「事在必行,彼无以相抗。你看,运筹帷幄,机谋权变,孙刘二者岂可与吾比肩?无需发兵求战,仍可决二国生死于千里之外。」\r

   略一筹忖,又咬着牙笑:「今后唯独人心不稳,是一大患。真烦,半点办法都没有。」\r

   \r

   无怪他烦恼。先前所受人心所累,已非一二。\r

   伏后之乱,荀彧虽以死相殉,仍未堵住悠悠之口,更未救得伏后性命──曹操终究是往许昌去报复了一场。着人硬闯宫中后殿,将伏后一路拖去掖庭囚禁,母仪天下的尊严统统踩进泥尘里。更鸩杀[4]皇子,胁逼献帝立废后诏书,口口声声「咎由自取」。宗族兄弟百余人均涉其中,无一幸免。\r

   后又因长远计,连杀杨修、崔琰、娄圭,毛玠[5]亦获罪下狱,险险没命。魏讽[6]一案,牵出重臣名士数十人,望族大户几乎绝了后。\r

   乃至自家人都不放过。太子曹丕尚不免受其苦,曰「痛密网而在身」。曹植之妻因是崔琰侄女,也被寻着小过赐死。其余处置忤逆、作乱之辈更不必细数。直将朝野上下杀得一片血雨腥风。\r

   暴行累累。人皆衷心常凛凛,不敢造次。\r

   \r

   谁还能想,他也有这样的时候?依依在怀,娈如静女[7]。跋扈凶残统统抛去,温柔而驯顺地,将己身托于他的将军。\r

   酒意情欲熏红了脸。他在绣枕上,偷将腰肢微抬。内里那样紧而暖,一经攻破踏,整个人便为快感所攫获。自四肢到舌尖,一应颤抖不已。软弱得无力自控。\r

   「……元让,元让。」\r

   曹操长叹般地呻唤。进退反复间,欲念侵蚀入骨。连心智都混沌,往日的傲慢固执无从支撑。最情难自禁的一刻,不期然耳语:「唯独你……不要责怪或嫌恨。」\r

   夏侯惇微愕。\r

   「季珪(崔琰),孝先(毛玠)……俱与离心。或持迂见,或伺投机,不与同怀者,岂独文若(荀彧)。」他双臂揽住夏侯惇项背,口舌纠缠间,他呢喃不休。「而今剩你……好歹剩下你,从最初到如今,总是在这里的。」\r

   这执拗又诡诈的人。多少次生死交关,亦不见低头示弱。却于这两情缱绻时,流露出一丝未及掩饰的忧惶。\r

   「你真醉了。」夏侯惇强将他压服。一切放缓些,以免他疲累,「也是你刚戾太过。又忧虑人心不稳,更何必杀伐朝臣……」\r

   「哎,不要你管。」他不悦。全不顾前因后果地回嘴,「一众元老根深叶茂,门阀士族隐隐抬头,两者皆为君权绊碍。吾犹可以威惧之,以术抑之。留与子桓(曹丕),则必地动山摇。」\r

   一番话,硬是自眼前说去了百年后。\r

   不待夏侯惇回应,他已悄悄凑上来。下身贪婪地贴紧些,更紧些。律动迎合,不住索求。恨不能将一切欢愉,于瞬时间享尽。\r

   「……元让,你要陪到最后。看着魏王崩逝[8],方知天意究竟。文王武帝,不过身后虚名,吾只不愿功败垂成。」\r

   一声声,几近呓语。夏侯惇却分明听见内里的不甘与懊恼──这鼎足天下的一计,着实太久。他赢尽人事,却恐将输给生死之数。此前病势沉重,虽熬过了,但还能再挣扎几回?剩余时日有几多,够不够看见结局?\r

   又或者,该收拾心思,铺设身后事,以待新君?\r

   斟酌反复。正因非人力能为,心意格外难平。\r

   「……不会的。」夏侯惇俯下身,轻吻他。「到来年夏至,许昌莲花盛开时,吴蜀分崩便该有定局。届时大局一角隐隐可见,还需你裁夺下一计──你必会看到的。」\r

   \r

   那是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元月。\r

   庚子日,王崩于洛阳。\r

   王世子(曹丕)即位,后受禅让,称魏文帝。改年号「黄初」,废察举,立九品官人法,广络世族人心——那年莲花盛放灿烂时,已是山川顿改,天地为之一新。\r

   巍巍汉王朝的时代,终究是过去了。金戈铁马与贤德霸道均未能驯服的天下,却以其意志,选择了自己的归途。\r

   \r

   【The End】\r

   \r

   [1] 天作高山……:《诗经·天作》。据说是古代正式祭祀神灵时的礼乐,但并非哀乐。\r

   \r

   [2] 定军山:汉中附近的山岭之一。刘备与曹操在这里发生了激烈战斗,因为种种原因,曹军一直处于劣势。到夏侯渊意外战死后不久,曹操宣布撤走主力军队,放弃争夺汉中。\r

   \r

   [3] 看到这天下的一角:取自《真三国无双·魏传》剧情,真实历史中没有这样的记载。\r

   \r

   [4] 鸩杀:指毒死。\r

   \r

   [5] 毛玠:曹操时期的名臣之一,最早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。其余几个人也是同样有功劳或者有学识有名望的大臣。\r

   \r

   [6] 魏讽:以口才出众而闻名的名士。在曹操征战汉中时,于邺城结党谋反。而后遭人揭发,留守后方的曹丕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。现在有史学家认为,魏讽案牵扯异常广泛,可能是曹丕考虑到要防患于未然,找理由清理掉跟荆州及蜀汉政权有关的官员。而这一行动后来得到了曹操的认可。\r

   \r

   [7] 娈如静女:美好如淑女。来自《诗经·北邙》,原句是静女其娈。\r

   \r

   [8] 崩逝:指帝王去世。\r

  

  

打赏
回详情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目录( 7
APP
手机阅读
扫码在手机端阅读
下载APP随时随地看
夜间
日间
设置
设置
阅读背景
正文字体
雅黑
宋体
楷书
字体大小
16
月票
打赏
已收藏
收藏
顶部
该章节是收费章节,需购买后方可阅读
我的账户:0金币
购买本章
免费
0金币
立即开通VIP免费看>
立即购买>
用礼物支持大大
  • 爱心猫粮
    1金币
  • 南瓜喵
    10金币
  • 喵喵玩具
    50金币
  • 喵喵毛线
    88金币
  • 喵喵项圈
    100金币
  • 喵喵手纸
    200金币
  • 喵喵跑车
    520金币
  • 喵喵别墅
    1314金币
投月票
  • 月票x1
  • 月票x2
  • 月票x3
  • 月票x5